歷代中文文學體裁十分多變,值得後世仔細研讀與從中找尋當時文學創作所要求的規範,像是唐詩的體裁之一的絕句與律詩,兩者各有不同的規範,律詩句數為八句、平仄格式分成「平起式」與「仄起式」且偶數句需押韻;而絕句句數為四句、格式分成「正格」與「偏格」且偶數句也需押韻,以下小編將會為各位一一介紹律詩與絕句的差異、格式規範以及其他體裁的介紹:
內容目錄
唐代:詩歌發展興盛的黃金期

唐代前半時期因社會安定,百姓普遍經濟尚為穩定,多了很多時間進行文學之創作,這也促使詩體進化成我們熟知的唐詩。唐詩分為古體詩、近體詩兩種,較早期的古體詩對於格式的要求較為鬆散,後期的近體詩則對於格式的要求較為嚴格,近體詩包括絕句與律詩,對於平仄、格律、對仗及聲韻皆有一定的要求,也因格律工整,所以朗讀起來特別有節奏,呈現一種音樂之美感。
什麼是律詩?

律詩格律說明
律詩格律要求句子的長短需一致,為「四聯八句」,且分成「五言」或「七言」。
五言:稱作五言律詩、五律。
七言:稱作七言律詩、七律。
句數 | 介紹 | 對仗要求 |
---|---|---|
第一、二句 | 「首聯」或「起聯」 | 不拘 |
第三、四句 | 「頷聯」或「前聯」 | 需對仗工整,詞性相同 |
第五、六句 | 「頸聯」或「後聯」 | 需對仗工整,詞性相同 |
第七、八句 | 「尾聯」或「結聯」 | 不拘 |
五言律詩平仄
五言律詩簡稱五律,是近體詩的一種,其要求平仄、聲律、對仗皆須工整,且需特別留意所有對句(偶數句)需要入韻,出句(奇數句)則不需入韻。除首尾兩聯可不對仗之外,其餘皆需兩兩對仗。其中,對於平仄的規定分為兩種格式:一是首句第二字為平聲的「平起式」,另一個則是首句第二字為仄聲的「仄起式」。
【五律平起式】
- 首句不入韻: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- 首句入韻: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- 對應範文:《李商隱.晚晴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深居俯夾城, 春去夏猶清。 天意憐幽草, 人間重晚晴。
並添高閣迥, 微注小窗明。 越鳥巢幹後, 歸飛體更輕。
【五律仄起式】
- 首句不入韻: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 - 首句入韻:
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 - 對應範文:《王維.終南山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太乙近天都, 連山到海隅。 白雲回望合, 青靄入看無。
分野中峯變, 陰晴眾壑珠。 欲投人處宿, 隔水問樵夫。
七言律詩平仄
七言律詩又被稱作七律,也是律詩的一種。除了對仗和平仄需要工整且相呼應之外,每句字數為七字,一共有八句,全文共五十六字。其中,對於平仄的規定也分為兩種格式:「平起式」、「仄起式」。
【七律平起式】
- 首句不入韻: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 - 首句入韻:
平平仄仄仄平平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 - 對應範文:《韓愈.左遷藍關示侄孫湘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一封朝奏九重天, 夕貶潮州路八千。 欲為聖明除弊事, 肯將衰朽惜殘年。
雲橫秦嶺家何在? 雪擁藍關馬不前。 知汝遠來應有意, 好收吾骨瘴江邊。
【七律仄起式】
- 首句不入韻: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- 首句入韻:
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- 對應範文:《杜甫.登高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風急天高猿嘯哀, 渚清沙白鳥飛回。 無邊落木蕭蕭下, 不盡長江滾滾來。
萬里悲秋常作客, 百年多病獨登台。 艱難苦恨繁霜鬢, 潦倒新停濁酒杯。
什麼是絕句?

絕句格律說明
絕句並不像律詩要求那麼嚴格,其聲韻、平仄、對仗都較自由。每首四句,且分為「五言」或「七言」。
五言:稱作五言絕句、五絕。
七言:稱作七言絕句、七絕。
句數 | 介紹 | 聲韻要求 |
---|---|---|
第一句 | 「首聯」或「起聯」 | 不拘 |
第二句 | 「頷聯」或「前聯」 | 末字同韻 |
第三句 | 「頸聯」或「後聯」 | 不拘 |
第四句 | 「尾聯」或「結聯」 | 末字同韻 |
五言絕句平仄
五言絕句,又被稱作五絕,一共二十字。其依照古體與近體的差異有做平仄的調整,近體五絕第二字可選擇要「平起」或是「仄起」,格式分成「正格」或「偏格」。
【五絕平起式】
- 正格:
平平仄仄平
仄仄仄平平
仄仄平平仄
平平仄仄平 - 偏格:
平平平仄仄
仄仄仄平平
仄仄平平仄
平平仄仄平 - 對應範文:《王勃.山中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長江悲已滯,萬里念將歸。況屬高秋晚,山中黃葉飛。
【五絕仄起式】
- 正格:
仄仄仄平平
平平仄仄平
平平平仄仄
仄仄仄平平 - 偏格:
仄仄平平仄
平平仄仄平
平平平仄仄
仄仄仄平平 - 對應範文:《韋承慶.南行別第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萬里人南去,三春雁北飛。不知何歲月,得與爾同歸。
七言絕句平仄
七言絕句,簡稱「七絕」,一共二十八字,格式也有依照平起、仄起的不同,分成「正格」或「偏格」。
【七絕平起式】
- 正格:
平平仄仄仄平平
仄仄平平仄仄平
仄仄平平平仄仄
平平仄仄仄平平 - 偏格:
平平仄仄平平仄
仄仄平平仄仄平
仄仄平平平仄仄
平平仄仄仄平平 - 對應範文:《竇鞏.南遊感興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傷心欲問前朝事, 惟見江流去不回。 日暮東風春草綠, 鷓鴣飛上越王台。
【七絕仄起式】
- 正格:
仄仄平平仄仄平
平平仄仄仄平平
平平仄仄平平仄
仄仄平平仄仄平 - 偏格:
仄仄平平平仄仄
平平仄仄仄平平
平平仄仄平平仄
仄仄平平仄仄平 - 對應範文:《王維.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 (粗體字表示押韻)
獨在異鄉為異客, 每逢佳節倍思親。 遙知兄弟登高處, 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絕句、律詩差在哪?

絕句律詩的差別可從兩者的句數、字數以及對仗與否得知,對於格式的要求絕句較為不嚴謹、律詩較為嚴格,兩者均有五言及七言的格式、平仄之分以及韻腳的要求,以下將用表格呈現絕句與律詩兩者之差別:
絕句 | 律詩 | |
---|---|---|
句數 | 四句 | 八句 |
字數 | 五言(二十字) 七言(二十八字) |
五言(四十字) 七言(五十六字) |
押韻 |
|
|
對仗要求 | 不拘 | 「頷聯(第三、四句)」、「頸聯(第五、六句)」需對仗工整,詞性相同 |
平仄要求 | 格式依照平仄不同,分成「正格」或「偏格」。 | 平仄的規定分為兩種格式:「平起式」、「仄起式」。 |
其他文體補充:古體詩&變體詩

唐代詩體除了小編上方介紹的近體詩之外,亦有古體詩與變體詩,以下為各位介紹兩種詩體:
什麼是古體詩?
為唐朝以前的詩歌,形式格律要求較不嚴格,句數不拘,主要形式及特色為:
- 不論平仄
- 可換韻腳,不必一韻到底
- 對仗不拘
什麼是變體詩?
變體詩又被稱作拗體詩或雜體詩,不講求對仗、平仄,只有對於句數與聲韻有特別要求,是一種多變的格詩體裁,有分為:折腰體、變體律詩、偷春格、蜂腰格、聯句詩以及回文體。
💡總結
綜合以上小編對於絕句、律詩以及近體古體詩之不同格式的介紹,相信大家一定更加了解了吧!中國文學造詣深遠,許多文人皆出自唐朝,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李白、杜甫等,在嚴格要求詩詞的規範下,還能造出眾多值得後世仔細研讀及具有啟發的文學作品,非常的不簡單!